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柳宁馨,实习生徐翌轩 北京报道
今年的全国两会,养老和健康依然是热门话题。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提到加强健康、养老等民生科技研发应用,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
在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补齐儿科、老年医学、精神卫生、医疗护理等服务短板。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医疗领域应对解决老龄化问题也需要做出相应调整,除了通过治疗医学解决老年人疾病困扰,也要为更多的老年人提升生命和生活的质量,康复医疗以及相关的康养产业成为重点之一。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残联副主席(兼)、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此次参加全国两会带来了《关于支持康复医学建设为一级医学学科的建议》《关于支持大学差异化发展解决国家核医疗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建议》《关于建立国家创面修复与再生医学中心的建议》等建议,尤其建议从学科定位、人才培养、区域探索等方面加大对康复医学的重视。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残联副主席(兼)、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两会期间,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李校堃,从康复医学的特点、相关产业前景以及地方下沉实践等话题着手,关注老龄化背景下如何做好康复医学的前置准备,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发展康复医学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21世纪》:此次两会,你提交了《关于支持康复医学建设为一级医学学科的建议》这一建议,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康复医学受到关注越来越多,你提出此建议的契机和背景有哪些?
李校堃:我本身是中国残联的副主席,2021年我也经历了一次脑溢血,经过了有效康复才返回工作岗位,很多人认为是个奇迹。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康复医学发展的情况,一是如何能提前预防疾病,让更多人不发病,二是如何能让人们在发病后,经过有效康复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回归社会、回归家庭,不至于终身残疾。
因此,我一直觉得康复医学非常重要,特别是现在国家进入了老龄化进程,如何面对这样一个来势凶猛的老龄化社会?利用康复医学的手段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国有8500多万残疾人,占总人口的6.34%,其中有1200多万视力残疾人、近2500万肢体残疾人,1100多万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人。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老年残疾人群体将达3000万人,老年人可能会出现肢体残疾和智力残疾,这两点都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当前康复医学的人才和体系建设还远远不够。
我在建议中列了一组数字,我国是全球康复需求最大的国家,康复需求总人数超过4.6亿人,其中包括超过4500万失能失智老年人群体、超7000万残疾人群体以及近3亿慢性病患者。目前我国康复医师占基本人群比例约0.4:10万,该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5:10万)。这意味着短期内我国面临康复人才缺口,加快康复医学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加强康复医学的发展,建立我国未来康复医学的教育体系和科技研发体系以及康复医学的产业体系,形成康复医学的发展生态也是迫在眉睫。
《21世纪》:你这次很关注康复医学整体建设的体系化问题?
李校堃:我在思考怎样形成一个康复医学的生态雨林,能够针对我国特殊的发展阶段制定康复事业新的发展体系,这也很重要。
今年以来,大家都在谈新质生产力,一方面提高我们的科技硬核实力,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创造出具有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特色的生态环境。落到康复医学领域,我们要从体制机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临床服务以及解决机制多方面,为老龄化进程做好准备,更好地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为未来上亿的残疾人提供更优质的社会服务,也减少社会的负担。
具体来说,我自己有康复经历,也持续做医学研究,更希望把注意运动、饮食、心理、调整生活节奏等预防类康复内容向社会普及,带动更多人提升预防意识。尤其是许多领导岗位上的人们工作繁忙、比较紧张,更应该注意有效预防各类疾病的发生。提醒早期疾病预防、进行早期康复介入,这都是康复医学建设的内容。
《21世纪》:你还建议建立国家创面修复与再生医学中心,这主要解决哪些问题?
李校堃: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老年残疾人群体将达3000万人,一些老年慢病如糖尿病导致的难愈性创面如糖尿病足、血管性溃疡、感染性创面等也不断增多。但是,受交通、行动能力等因素制约,一些残疾人就医不及时,久治不愈的创面不仅令患者苦不堪言,影响生活质量,更严重者可能截肢,这对残疾人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老年人群特别是残疾人难愈性创面发病率日益升高,难愈性创面疾病的多发将大大加重社会负担尤其是残疾人群体。受身体残疾、劳动能力弱、受教育程度低等因素影响,残疾人经济状况普遍不好,很多人需要定期就诊、购买药物等,经济负担较重。
当前我国在创面修复与再生医学研究方面成果丰硕,国家卫健委也在创面修复领域建立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推动中国创面修复治疗的进步。因此,我建议充分重视残疾人群体和未来逐渐增多的老年群体在难愈性创面疾病的救治,成立国家创面修复与再生医学中心,依托创面修复和再生领域科研水平高、基础设施好、医疗技术先进的医院,解决残疾人群体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各种难愈性创面医疗难题。
交叉融合带来未来赛道
《21世纪》:和其他医学学科比起来,康复医学有哪些独特性,又有哪些发展前景?围绕新质生产力,未来康复医学与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会有哪些新的结合点?
李校堃:我呼吁把康复医学作为一个一级学科,当前口腔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是一级学科。过去医学比较看重治疗医学,通过手术等治疗手段来解决疾病,这也是很有效果的,但随着整个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老年人越来越多,对各类慢性病的疗养需求增加,康复医学也更加重要,帮助患者在治疗以后高质量地回归社会、回归家庭,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医学的领域与传统医学有很多不一样,康复医学也与中医有关,包括针灸、推拿、按摩,也涉及饮食、运动等专业内容,甚至与人工智能、大数据都有紧密的联系。例如辅助行走、脑机接口等,可能都会涉及许多高科技内容,有很多的交叉空间,给这个领域巨大的应用场景。
这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科研赛道、产业赛道和人才赛道,随着各类交叉融合,有可能未来中国能走出自己的康复医学赛道。除了康复手段的拓展,还有很多内容可以探讨,例如康复医学如何进行医保覆盖,温泉等丰富地热资源如何开发利用成为区域康复中心的特色探索等,未来也包括康养方面整体产业的发展。
《21世纪》:在工作实践和调研走访中,你了解到当前康复医学发展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人才培养方面还需要哪些支持?
李校堃:问题包括康复医学发展缺乏相应学科定位、康复医学缺乏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科研平台、康复医学人才队伍缺乏领军人物培养计划等。
康复医学增设为一级医学学科的时机已经成熟。目前,全国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建设已全面展开,为了培养更多的康复专业人才,我国康复相关专业教育迅速发展。截至2022年, 国内有187所高校提供康复治疗学本科教育,有医学技术硕士授权点院校45所, 博士授权点8所。
人才培养方面,希望各界能达成一个共识,把康复医学作为一个一级学科,经过专家的评审将其确立下来。人才体系方面,希望明确博士、硕士、本科以及相关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也可以划定具体的技师考试,培养各类专业的康复师,形成相互补充的人才生态。
《21世纪》:从“健康中国”的角度看,区域康复医疗中心建设的必要性有哪些?浙江可以有哪些先行探索?
李校堃:我建议建设区域康复医疗中心。以温州为例,整合温医大以及温州地区康复康养领域优势资源,建设浙南区域康复医疗中心,提供覆盖全学科、全生命周期的医康养服务,推动服务半径向粤闽浙沿海城市群(浙闽赣城市群)渗透拓展。同时,推动高校、企业、康复机构建立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产业创新联合体,通过3-5年时间聚力打造“中国康养谷”。
区域康复医疗中心是医疗资源的下沉,建立一个康复医学的体系和网络,可以通过人才培训、医疗培训、技术培训,在东南沿海做出一个模范,也惠及更多边远地区的老百姓。相对而言,康复医学中心比较容易下沉,例如患者在大城市做完手术后可以在区、县甚至乡里经过专业培训、掌握康复专业知识的基层医院进行康复,既减少病人家庭负担、提升幸福感,也能够盘活基层医院资源。
本文链接:http://m.llsum.com/show-4-3740-0.html聚焦两会丨专访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提升老龄化社会生活质量,支持康复医学设一级学科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