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杨志锦 北京报道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就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经济增长目标、财政货币政策安排及风险化解等问题,两会期间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21世纪)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尹艳林。
尹艳林表示,我国经济整体正处于自然恢复过程,已稳步迈上复苏轨道。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对于当前较低的物价,尹艳林认为,这既不是通缩,也不是“流动性陷阱”,而是需求不足的表现,是阶段性现象,未来一个时期市场物价将会回归合理水平。
房地产政策方面,尹艳林建议坚决取消包括一线城市在内的各种限制性政策,特别是限购、限价;进一步减轻居民购房负担,降低首付比例,减免契税,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划分等。
5%的增长目标兼顾了需要和可能
《21世纪》: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经济增速目标为5%左右,如何理解这一增速目标的设定?
尹艳林:经济增长目标怎么定,各方面都很关注。虽然前期各机构预测低于5%,但经济专家普遍建议要提出更积极的指标,以引导市场预期。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5%左右,综合考虑了国内外形势和各方面因素,兼顾了需要和可能,考虑了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等需要,并与“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衔接,也考虑了经济增长潜力和支撑条件,体现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要求。由于去年基数抬高,实现今年预期目标并非易事,需要政策聚焦发力、工作加倍努力。
《21世纪》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一步宏观政策应如何发力,如何理解今年的财政货币政策取向?
尹艳林:过去的一年,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推动我国经济实现回升向好,全年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上年增长5.2%。无论是纵向比还是横向看,这都是不错的增长业绩。虽然国内物价持续低迷,去年 CPI上涨0.2%,PPI下降3%,核心CPI连续四年低于1%,但随着经济动能持续恢复、各项政策接续推出、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我国有条件、有能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
当前,经济景气企稳,制造业PMI景气水平保持大体稳定,1月制造业PMI较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至49.2%,在连续3个月下滑后有所改善; 2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1.4%,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非制造业扩张步伐继续加快。2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0.9%,高于临界点,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继续扩张。总的来看,我国经济整体正处于自然恢复过程,已稳步迈上复苏轨道。
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 2024年赤字率按3%安排,与2023年年初预算持平。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规模比2023年增加1000亿元。优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和额度分配。从2024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2024年先发行1万亿元。这都有利于增强社会预期、提振市场信心。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2024年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不仅考虑经济增长因素,也考虑合理价格水平因素,将有利于推动市场物价回到合理水平,更好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要。
既不是通缩,也不是“流动性陷阱”,而是需求不足
《21世纪》:货币政策方面,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出,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如何理解这一定调的变化?过去几年M2、社融增速大幅高于名义GDP增速,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尹艳林: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与2022年的表述相比,将原有目标“名义经济增速”拆分为“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体现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不仅要和GDP增速相一致,还要和物价水平预期目标相一致的要求,强调了货币政策在稳定价格水平预期方面的重要作用,物价水平或成为下一阶段判断货币政策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物价水平偏低,这就决定今年社会融资总量的增速,在名义GDP增速基础上,要有进一步提升,从而提供足够有效的流动性。
过去几年,M2、社会融资增速大幅度高于名义GDP增速,2022年M2增速高于名义GDP增速6.5个百分点,2023年M2增长9.7%仍高于名义GDP增速5.1个百分点,这看似流动性增长很快,但实则经济增长与货币增长的差距在不断扩大。这也表明,在经济循环不畅的情况下,托举同样的经济增长需要更多的货币支撑,且边际效率会递减。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货币投放后没能进入实体经济,最终消费者、投资者和生产者都感受不到货币。
《21世纪》:2023年我国物价整体比较低迷,外界对中国经济通缩的担忧增多。2024年中国经济是否有通缩的压力?
尹艳林:当前市场上确实存在对通货紧缩的担忧,学界对此有不同看法。但也有的认为,现在是流动性陷阱。我初步认为,这既不是通缩,也不是“流动性陷阱”,而是需求不足的表现,是阶段性现象,未来一个时期市场物价将会回归合理水平。通货紧缩是指货币数量的减少,导致需求不足、价格下降。而目前我国货币增长速度并不低,2023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分别增长9.7%和9.5%,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2.75万亿元,比上年多增1.31万亿元。在GDP只有5.2%的增速下,货币增发这么多,而价格仅上涨0.2%,这不叫通货紧缩,也不叫流动性陷阱。
首先,中国尚不具备出现“流动性陷阱”的体制条件和市场条件。所谓“流动性陷阱”,指的是在零利率甚至负利率条件下依旧没有有效信贷需求的现象。但当前我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则是中小企业贷款难、贷款贵。因此当前物价下行并非流动性陷阱。其次,当前物价并未出现恶性循环。尽管国内PPI连续负向下滑,但CPI仍然保持1%以内的上涨,经济尚未达到通缩的状态,而只是反映出当前国内需求不足,值得高度重视。我国上世纪90年代曾出现过一次较长时间的物价下降情况,生产资料价格从1996年4月开始进入负增长,到1999年12月连续45个月同比下降,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自1997年10月进入负增长,到1999年12月连续27个月同比下降,那次价格下跌持续了3年多时间。同那次相比,现在的情况要好得多。
中央政府负债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21世纪》: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研究储备政策要增强前瞻性、丰富工具箱,并留出冗余度,确保一旦需要就能及时推出、有效发挥作用。从中长期来看,中国财政货币政策的空间还有多大?
尹艳林:国际公认的国债负担率的警戒线为发达国家不超过60%、发展中国家不超过45%。2023年,我国国债余额占GDP比例仅为23.8%,这一比例与其他主要经济体,尤其是发达国家相比并不算高。若以国债余额占GDP比例不超过45%估算,我国国债的发行空间还有约26.7万亿元。可见,我国增发国债的潜力还不小,中央政府负债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21世纪》:去年以来通过特殊再融资债置换隐性债务,地方债的风险得以缓释,但总体看地方债务压力仍不小,今年如何进一步化解地方债风险,中央和地方债务结构如何优化?
尹艳林: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和有关部门的安排,今年进一步化解地方债风险,主要是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进一步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妥善化解存量债务风险、严防新增债务风险。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完善全口径地方债务监管体系。加强融资平台债务监测预警,分类推进地方融资平台转型。
从全球比较看,我国政府整体的债务率并不高,中央政府的债务仅占20%左右,而地方政府的债务占80%左右。下一步,要适当提高中央政府国债占比,相应减轻地方债务负担。比如,地方公共服务的收支差由地方一般债支持,有专项收益的项目通过地方专项债支持,缺乏项目收益但属于国家重大建设的工程通过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
坚决取消包括一线城市在内的各种房地产限制性政策
《21世纪》:去年各地陆续在房地产市场松绑限制性措施,如何看待房地产市场的恢复情况,今年如何进一步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尹艳林: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之中,市场信心不足,犹豫观望情绪较浓。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总的来说,是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和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抓好相关政策落实。要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完善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满足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要持续优化政策,在需求端,坚决取消包括一线城市在内的各种限制性政策,特别是限购、限价。进一步减轻居民购房负担,降低首付比例,减免契税,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划分等。进一步优化住房公积金、房贷利率、契税补贴、购房补贴等政策,鼓励刚性和改善性购房需求释放,引导购房者信心回升。
在供给端,建立健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抓好“白名单”房地产项目贷款落地,满足房企合理融资需求。切实落实金融16条,推动金融机构增加贷款投放,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支持房企存量融资合理展期。支持房企新发行债券,偿还到期债券。允许房企打折销售,回笼资金自救,防止资金链断裂和“爆雷”。
此外,实施好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适时增加试点城市。鼓励地方政府用市场化方式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收购商品住宅用作保障性住房,推动存量房消化。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适当增加刚性住房需求。
本文链接:http://m.llsum.com/show-4-3735-0.html专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尹艳林:当前既不是通缩,也不是“流动性陷阱”,而是需求不足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