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文汐 北京报道 “三峡门户”宜昌地处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也是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重要成员。2023年,宜昌实现经济增速7.1%,居湖北全省前列;经济总量达到5756亿元,成功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前50强,位列第49位。
今年宜昌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着力打造世界级宜昌,为湖北建设“先行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宜昌力量。
全国两会期间,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宜昌市市长马泽江。马泽江指出,宜昌将抢抓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国家生产力布局和沿海产业转移等机遇,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核心枢纽城市,构筑长江经济带中上游新的增长极。
(全国人大代表、宜昌市市长马泽江,资料图)
建设长江经济带核心枢纽城市
《21世纪》: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你提交了哪些方面的建议?为何关注这些领域?
马泽江:宜昌,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立规”之地,是长江“黄金水道”中上游分界点,是“大国重器”三峡工程所在地。作为来自宜昌的代表,我关注的重点还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宜昌如何更好服务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以“一域之为”助力“全局之进”。
这次全国两会,我带来的建议也都与这方面有关。比如,关于“电化长江”。长江是世界运量最大、通航最繁忙的河流,传统燃油船舶污染已成为长江重要污染源。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加快长江航运能源结构清洁低碳转型势在必行。近年来,宜昌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新能源、清洁能源资源禀赋,大力探索推进“电化长江”,取得积极成效。2023年,宜昌岸电系统累计为1.57万艘次船舶提供清洁岸电1213万千瓦时,岸电使用量占到了全国的十分之一。全球动力电池容量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新能源纯电动船“长江三峡1”号和国内首艘内河氢燃料电动公务船“三峡氢舟1”号相继在宜昌成功首航。我们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大金融税收政策支持,助力宜昌建设“电化长江”示范区,为长江航运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此外,我还关注西部陆海新通道。宜昌位于长江黄金水道与焦柳线,以及正在建设的呼南高铁与沿江高铁的十字交叉处,是长江经济带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协同衔接、东西互济的重要节点。我们希望国家将宜昌作为协同衔接西部陆海新通道与长江经济带的枢纽节点,支持宜昌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战略,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联动发展。
《21世纪》:宜昌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立规”之地,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是宜昌的一项重要部署。下一步,宜昌将如何锚定这一定位,体现“立规”之地的责任使命?
马泽江:近年来,我们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下一步,宜昌将坚决扛牢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立规”之地的特殊责任,在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上加快突破。坚持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力保证“一江清水北送东流”。同时,更加聚焦“典范”这个战略目标和“立规”这个内在要求,既注重“点”上的具体探索,又注重“面”上的整体谋划,突出立标准、建体系,积极在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价值实现、城市风貌管控、零碳城市建设等方面加大改革探索力度,着力构建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建设的标准体系,努力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21世纪》:湖北提出,要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四化同步。对于宜昌而言,如何践行这一战略?
马泽江: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具体形式,也是事关湖北高质量发展的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结合自身实际,宜昌将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把自己的好做得更好,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中作示范。
一是保安全。宜昌是三峡工程、葛洲坝工程、三峡水运新通道的集中布局区,承担着保障三峡枢纽工程安全、流域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和长江黄金水道畅通等重大政治责任。我们将切实把握宜昌在服务和保障国家新安全格局中的特殊地位,全力维护“大国重器”安全运行,打造发展和安全互促互进的世界级现代化新坝区,以高水平安全服务和保障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二是畅枢纽。抢抓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国家生产力布局和沿海产业转移等机遇,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核心枢纽城市,构筑长江经济带中上游新的增长极。
三是建典范。坚持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使绿水青山成为生产要素,形成保护得越好、发展得越好的良性循环,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
四是促转型。坚持以城镇和产业“双集中”发展为切入点推动新型城镇化,着力构建“核心主城+东部产业新区”空间形态和“双中心五组团”城市布局。把握宜昌磷矿资源和磷化产业的比较优势,以供应链思维赋能化工产业向新能源新材料转型,延伸发展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全力打造新能源电池产业集聚区、循环经济样板区、“电化长江”示范区。
聚焦“3+2”主导产业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21世纪》:2023年,宜昌经济增速7.1%,位居全省前列,经济总量达到5756亿元,成功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前50位。宜昌经济运行的突出表现,得益于哪些方面的动能支撑?
马泽江:过去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带领下,我们深入实施“双碳引领、枢纽赋能、强产兴城”发展战略,从关键处着手、于紧要处发力,全力强信心、稳预期、促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
在政策举措上,我们先后建立市级领导领衔的“四个重大”(重大决策事项、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工程项目、重大节会活动)、“四上”企业招引培育等机制,以上下协同用力提升发展效力;及时出台降成本、扩投资、强工业、促消费、稳外贸等政策,打出落实中省政策、配套地方政策“组合拳”,以政策精准发力对冲下行压力;常态化举办政企恳谈、“定期定向小型”产销对接等活动,以措施适时加力激发市场潜力。同时,坚持分领域、分战线加强经济运行趋势性研判和精准化调度,靶向用力推动经济实现持续向好、稳步回升。
在项目支撑上,我们始终坚持“项目为王”理念,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三年居全省前2名,招商项目近三年综合开工率77.4%、入库率55.5%。去年,全市在库亿元以上项目1607个,新入库亿元以上项目491个,均位居全省第2;平均每天开工亿元以上项目4个、每两天竣工亿元以上项目3个、每两周落户五十亿级招商项目1个、每月落户百亿级招商项目1个。
同时,我们对标“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目标,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控制成本为核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去年,宜昌规上工业企业百元营收成本,比全省低7.9元、比全国低7.56元;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06%、不良贷款率0.68%,均为全省最低。连续四年被评为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在2023年度全国工商联“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中位列全国地级市第4。经济发展所取得的积极成效,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正向反馈。
《21世纪》: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宜昌今年有何安排?
马泽江: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去年,我们突出“集中集聚”理念,坚持让“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将产业发展的重点聚焦到现代化工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及高端装备、大数据及算力经济、文化旅游“3+2”主导产业布局上,着力打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现代产业体系。今年,我们将坚持“工业强市、产业立市”,继续聚焦“3+2”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持续增强发展新动能。
现代化工新材料产业方面,加快推动传统化工向新能源电池材料、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等产品领域延伸。加快盛虹海格斯锂电新材料、徽阳新材料等重点项目建设,确保三宁化工酰胺及尼龙新材料、邦普时代锂电新材料、兴瑞年产40万吨有机硅、纬景储能等项目建成投产。力争现代化工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1600亿元。
生命健康产业方面,坚持生物医药、合成生物“两轮驱动”,持续发展壮大创新药、仿制药、医疗器械、现代中药等细分产业。依托安琪集团加快发展合成生物产业,着力打通从生物改造、发酵纯化到产品改性的合成生物全产业链,努力打造中国“微生物第一城”。推进安琪生物科技园、人福大健康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支持宜都东阳光、奥美医疗等龙头企业能级提升。力争生命健康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新能源及高端装备产业方面,强化新能源电池全产业链布局,依托宁德时代邦普循环项目完善动力电池回收、梯级利用和再资源化的循环利用体系。加快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努力提升电机、电池、电控系统制造能力,积极推动“电化长江”示范应用。推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支持宜昌广汽产线改造升级,引入有竞争力的新能源车型。力争新能源及高端装备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大数据及算力经济产业方面,依托中部区位、清洁能源、安全保障等发展优势,抢抓数字经济机遇,坚持“以电育算、以算育数、以数育产”的发展路径,推动存力、算力、运力协同发展。积极申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发创新平台。支持三峡大数据中心打造华中地区最大的绿色零碳数据中心集群。力争数字经济产业规模突破700亿元。
文化旅游产业方面,围绕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持续打好三峡牌、文化牌、生态牌,做好文旅融合、区域联动、拳头产品、旅游服务“四篇文章”。力争游客接待量达到1.15亿人次,综合收入达到1150亿元。
本文链接:http://m.llsum.com/show-4-3692-0.html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宜昌市市长马泽江:打造“电化长江”示范区,构筑长江经济带中上游新增长极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