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丁莉 北京报道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过去一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但城镇调查平均失业率仍有5.2%,“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
广东同时坐拥庞大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和制造业规模体量,就业意义重大。随着日前广东省五大未来产业行动计划发布,产业科技深度融合进一步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市场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就业进一步面临深层考验。
产业格局调整将对就业提出哪些新挑战?如何推动就业扩大与产业发展联动互促?各类职业院校应当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对此,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广东中华职教社副主任、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她认为,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对人才提出了新要求,“为使人才培养适应产业需求,各职业院校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学科交叉,同时要注重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就业趋势研判中的运用,为优化专业设置提供参考”。
就业面临总量与结构双重矛盾
南方财经: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当前我国就业还面临哪些问题?
许玲: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快速攀升,预计2024年将达到1170万人,同比继续增加12万人。但另一方面,全球商品市场需求不足、规上工业企业利润下行等因素都制约着企业扩招,难以吸纳这样庞大的劳动力供给。这导致目前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整体呈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全国城镇失业率平均值为5.2%。
此外,劳动力供需两侧还面临着结构性矛盾。主要是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有待提高,造成了劳动者“就业难”与用人单位“用工荒”并存的矛盾现象。
南方财经:你认为当前广东省经济结构调整对就业构成了怎样的冲击和挑战?
许玲:随着广东推进制造业当家、培育新质生产力,其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也在加速,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较大变化。特别是制造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催生了一批新技术、新业态,对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学历层次要求也不断提升。
南方财经:对此应如何统筹考虑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促进就业适应产业需求?
许玲:首先,在政策层面要继续坚持“就业优先”,把稳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同时,也要积极培育新的就业形态,稳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加快发展。
在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产业政策、投资计划时,也应当注意统筹规划带动就业。比如,开展投资项目就业影响研究和评估,重点分析项目的就业带动能力、职业技能需求、吸纳人员类别等情况,并为优化专业设置提供参考。通过这些研究评估,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及时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
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5G、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前瞻性地做好总量性、结构性的统计和预判。
其次,要通过“线上+线下”积极拓宽招聘渠道,并培育建设一批紧密贴合产业布局需求、各具地域特色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公共就业创业服务队伍也要提升专业化、精准化水平,加快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与法律服务、知识产权、投融资、会计税务等专业服务业融合联动发展,强化提升就业综合服务能力。
最后,为更好促进就业适应产业需求,政府与高校、行业协会及用人单位等要加强协作,完善招生、培养与就业一体化联动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产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推动人才培养标准与能力需求的有效对接。
以微专业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南方财经:日前,广东省发布五大未来产业,这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怎样的新要求?对此,各类职业教育学校应如何变革创新,培养产业需要的人才?
许玲:根据广东省提出的五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广东在未来电子信息、未来智能装备、未来生命健康、未来材料、未来绿色低碳产业5个方面加大布局。
这五项未来产业集群全部属于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因此,广东要进一步提升人才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拔尖创新型人才。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之一,要尽快抓住新的人才需求趋势。
一方面,要围绕产业布局专业。即根据五大未来产业需求,推动专业升级改造与汰旧换新,加强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度。
另一方面,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这既包括以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培养更多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又包括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产教人才队伍双向流动,共同开展培养标准构建、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制定,推动实践教学联动。
南方财经: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改革创新经验?
许玲: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是广东省产教融合促进会的会长单位,始终坚持“服务产业、引领职教”。我们目前通过产教融合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先后与产业链龙头企业共建了信创网络安全产业学院等多个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广东省第四批示范性产业学院以及校级产业学院。
在专业建设方面,我们一方面全面推进学校数字化转型,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另一方面通过微专业和卓越实验班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科专业间交叉融合及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
目前,我们已经建设了教育数字化产品设计、人工智能交叉应用等6个微专业,组建了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卓越班、卓越教师创新班等创新实验班。
本文链接:http://m.llsum.com/show-4-3688-0.html南财对话丨全国政协委员许玲:广东职教应围绕未来产业优化专业布局、促进学科融合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