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郑雪 北京报道
人工智能发展如火如荼。2月初,Sora的发布只是新一轮竞争的开始,随后发布的Mistral Large大模型、Claude 3模型再次吸引全球目光。
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如何快速健康发展?训练数据潜在侵权风险、AIGC的可版权性认定等现实挑战又该如何回应?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巩富文就上述问题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
巩富文表示,人工智能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建议制定出台《人工智能促进法》,把激励创新创造放在首要位置,突出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人工智能产业,以市场法、政策法的形式,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对于人工智能给知识产权带来的新挑战,巩富文表示应审慎修改著作权法,应对当前挑战。
此外,巩富文长期关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巩富文表示,出台专门性法律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势在必行,建议加快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民营经济促进法》要坚持维权、护法、促发展为主基调,强调“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坚持“竞争中立”。
(受访者供图)
制定出台《人工智能促进法》
21世纪: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对当下现有知识产权制度造成冲击。大模型潜藏数据训练侵权问题如何看待?如何平衡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传统知识产权保护?
巩富文:目前,以ChatGPT、Sora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已席卷整个创作领域,打破了人类对于创作的“垄断”。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现实挑战,是著作权法无法回避的时代“必答题”。在我看来,应审慎修改著作权法,应对当前挑战。
一方面,人工智能的高质量创作有赖于天量数据的“预训练”,而对于在先作品的利用行为,著作权法尚未作出规定,亟待在合理使用、侵权责任等领域予以创新型回应,以平衡人工智能大模型“学习”“训练”行为,保护权利人合法权益,引导相关产业发展预期。
另一方面,对于人工智能生成物属性认定问题,可藉由邻接权制度这一桥梁,跨越缺乏自然人作者的障碍。通过妥善设置新型财产权,剔除人身权,缩短保护时限,建立法定许可制度等方式,有效发挥邻接权保护的功能优势,以最终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
21世纪:从ChatGPT到Sora,人工智能发展迅猛。人工智能如何监管,又该如何平衡产业发展和监管?
巩富文:人工智能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应从法治轨道出发,为促进人工智能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引领激励。
一是制定《人工智能促进法》,推动长远发展。谁掌握了人工智能“制高点”,谁就把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下阶段,应站在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度,强化法治顶层设计,制定出台《人工智能促进法》,把激励创新创造放在首要位置,突出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人工智能产业,以市场法、政策法的形式,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二是设立人工智能伦理委员会,强化风险治理。我们应当以《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为指引,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安全可控、伦理先行,在国家层面设立多部门参与、具有权威性,能快速有效响应、实现敏捷治理的人工智能伦理委员会,全面整合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形成“中国特色”人工智能伦理指南,建立科技伦理审查及负面清单准入、分级分类管理、协同监管等制度,确保人类“守法”、机器“守德”。同时,始终秉持互利共赢、通力合作,持续加强与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平台企业等主体的沟通协作。
民营经济立法以维权、护法、促发展为主基调
21世纪:民营经济立法近期备受社会关注。为何需要一部专门法律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巩富文:出台专门性法律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势在必行。一是,我国民营经济经历40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56789”的发展格局,但关于民营经济的国家立法一直缺位。《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制定将相关政策制度优势转化为法律保障,利于民营经济持续发展。
二是,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亟需《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制定。一方面,通过立法构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体系,各种所有制经济将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竞争,享受同等的法律保护,进而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一方面,通过立法防范不法监管行为的发生,减少政策波动的不利影响,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秩序的稳定。
因此,我建议加快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指导原则上,《民营经济促进法》要坚持维权、护法、促发展为主基调,强调“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坚持“竞争中立”,明确规定民营经济发展要遵循地位平等、共同发展、公平竞争、互惠合作、平等监管与平等保护等六项原则。
重点内容上,《民营经济促进法》应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的核心合理诉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加以规范:
一是应当明确民营经济的法律地位;二是破除市场准入壁垒以及融资的制度性障碍;三是确立各级政府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中应履行的职责,规定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民营企业组织实施的监督监察必须有法可依,对各类企业平等监管,杜绝选择性执法;四是规定监察机关依法对公职人员和有关人员侵犯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实施专项监察;五是规定司法机关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严格区分企业犯罪与企业家个人犯罪,避免一人犯罪殃及企业或企业集团。
21世纪:2023年11月,最高法发布了《关于优化法治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指导意见》,要求依法保障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人格权,法院在此类问题的审理中面临怎样的重难点?未来司法实践如何进一步保障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人格权?
巩富文:实践中,涉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人格权纠纷较多的是名誉权纠纷,主要有使用侮辱性语言诋毁知名企业名誉;通过标题党形式误导公众、降低企业社会评价;无事实依据抹黑企业或者企业产品;因私人恩怨或者其他纠纷,对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进行侮辱、诽谤;因同业竞争散布不实信息诋毁竞争对手商誉等类型。
与其他类型的纠纷相比,涉企业、企业家的名誉权纠纷有其自身的特点。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侵权纠纷迅速增长。网络侵权相较传统侵权而言主体多样、手段新颖、责任构成复杂,相关案件审理也存在难点,比如锁定侵权行为主体难、损害后果确定难的问题。这些都对民事审判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下步工作中,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名誉权,依法惩治对民营企业的污蔑、诽谤等侵权行为,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二是有力维护民营企业家人格权益,有效维护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营造关心尊重民营企业家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民营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提供司法保障。三是依法规制网络侵权行为,明确在互联网空间散布不实信息、发表不实言论的责任承担,营造健康清朗的网络环境。四是严惩商业诋毁行为,依法严厉制裁商业诋毁行为、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保护民营企业合法利益,营造公平有序竞争环境。
21世纪: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在你看来,司法服务如何保障金融高质量发展?
巩富文: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关系发展和安全。金融司法是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金融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
一是要在金融审判中落实好“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以高效、便捷、透明、低成本的司法服务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二是要坚持以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出发点,积极引导金融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引导资金“脱虚向实”,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三是要充分运用智慧化法院建设成果,推进现代科技应用和金融审判工作深度融合。
四是要对外与金融监管部门建立协同治理工作机制。
受损生态环境及时有效修复是最终目标
21世纪:陕西拥有秦岭、黄河、汉江等重要生态区域和流域,陕西高院在环资审判做了哪些工作?未来工作将如何开展?
巩富文:陕西地理位置独特,生态环境特点突出。陕西高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是全面加强“一山一河一水”司法保护。推进秦岭、黄河、汉江司法保护工作。如联合秦岭沿线七省市高级法院共同发布《秦岭生态环境司法保护陕西宣言》,签署《秦岭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协作框架协议》。
二是坚持整体性保护,推进司法保护全面覆盖。今年以来,全省法院环境资源审判职能机构由113个增加到203个,顺利实现三级法院环境资源审判机构全覆盖。此外,截至目前,全省共设立各类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修复、补偿、教育基地83个。
三是强化效能最大化,推进司法措施全面落实。加强环境司法专门化建设,将涉环境资源类案件交由专业的环资审判机构进行统一审理。全面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加大对环境资源犯罪行为的惩治力度。2023年,陕西省法院共审理一审刑事、民事、行政类环境资源案件5410件。
四是落实恢复性司法,推进司法效果全面显现。坚持裁判不是环资案件的终结,受损的生态环境得到及时有效修复,才是最终目标。2023年以来,全省法院依法判令124名生态环境损害者支付修复金1.78亿元,补植复绿2016亩,增殖放流3.23万尾,有力推动了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
下一步,我们将更加注重推进环境资源审判工作走深走实,打造环资审判“四色”屏障。
一是坚持红色引领,确保环资审判工作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其中以专门化建设为抓手,全面构建系统、整体的环资审判大格局。
二是坚持绿色守护,为谱写新时代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汇入环资力量。其中进一步突出秦岭、黄河、汉江流域和陕北高原水土流失及沙化司法治理“四个重点”,铸造绿色司法屏障。
三是坚持特色赋能,打造具有陕西独有品味的环资审判样板工程。
四是坚持底色强基,锻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环资审判铁军。
本文链接:http://m.llsum.com/show-4-3636-0.html专访全国政协委员、陕西高院副院长巩富文:建议出台《人工智能促进法》推动AI产业发展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