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校作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先行区和试验田,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使命担当、更远的战略眼光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健全统一高效的人才工作格局,完善科学有效的人才工作政策,营造求贤若渴的人才工作生态;坚持引培并举,建设世界一流的战略人才力量,打造充满活力的青年人才队伍,拓展多元开放的对外引才渠道;坚持问题导向,树牢实绩实效的人才评价导向,畅通多元综合的分类发展通道,强化闭环管理的人事权力下放。
◎关键词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人才强校;国家战略力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擘画了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阔蓝图和战略部署。《决定》将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更加凸显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要性。
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突出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一体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高度重视和战略安排。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人才是第一资源,教育发展靠人才、科技创新靠人才。《决定》站在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高度,专门就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进行了系统部署和具体安排,强调要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代表着党对强国建设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认识的新高度,为我们系统谋划新时代人才工作,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是教育、科技和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先行区和试验田,肩负着人才培养主阵地、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时代重任,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始终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激发人才活力、建强人才队伍,努力为教育综合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源和人才支撑。
坚持党管人才,以坚强的组织领导机制重引领、强保障
《决定》强调,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对于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而言,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管人才的政治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党管人才就是党要领导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对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领”“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高校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集聚区,也是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主阵地,更应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将人才强校战略摆在办学治校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为建设高质量的一流人才队伍提供根本的政治保证。
健全统一高效的人才工作格局。构建和完善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体系是人才工作的政治前提。高校要压紧压实各级党组织对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领责任,确保学校人才工作始终保持正确方向、增强战略定力。要完善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分层分级建立高校党委人才工作专班、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领导小组等组织领导机构,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和机制创新,深入研究和制定人才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创新思路和关键举措,切实打破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提升人才服务效率和质量。要构建人才工作组织体系,建立健全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校、院、系三级人才服务网络,组织各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学科带头人、系主任及部分有海外经历的专任教师担任引才专员,及时做好人才政策的宣传解读和海外人才的对接联系,形成校院协同、部门联动、内外融通的人事人才工作体系,为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提供更加灵活高效保障。
完善科学有效的人才工作政策。人才政策是人才工作的指挥棒,如何结合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不断完善人才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好人才政策的导向作用和激励效应,切实提升人才工作的现代化水平是高校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当务之急。要谋划人才发展战略,紧密围绕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需求,持续完善人才工作的战略规划和发展蓝图,擘画好人才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明确人才工作的总体目标、实施步骤和具体举措,切实做到人才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要健全人才制度体系,坚持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扎实推动各类人事人才制度的“废改立”工作,加强制度间的系统集成和协同配合,加快形成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符合实际的人事人才制度体系,并将制度建设成效稳步转化为现代化治理效能,提升人事人才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要积极推动“数字人事”建设,强化信息化数据赋能,建立形成立体化、系统化的人事人才数据库,搭建“互联网+人才评价管理”应用大平台,为高校制定实施人才战略规划提供高效率、高质量、高可靠度的决策依据。
营造求贤若渴的人才工作生态。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是做好人才工作的社会条件。对于高校而言,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将人才工作摆在更优先的位置,营造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校园风尚,真正做到求贤若渴、不拘一格,加快建设学科特色鲜明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要密切人才服务联络,各级党政领导都要有识才慧眼、爱才诚意、用才胆识、容才雅量,自觉做到人才工作优先谋划、优先推进、优先保障,构建校院领导带头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制度,通过开展人才服务日、人才座谈会等常态化交流,形成多层次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更加及时有效地为人才解难题、办实事。要完善人才支持保障,坚持将人才队伍建设始终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服务保障上向人才倾斜,优先保障人才队伍建设的综合投入,真正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竭诚为各类人才发展提供全方位、全要素的精准扶持,全心全意营造高品质的人才工作生态。要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加大先进典型的表彰、宣传力度,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切实为人才“松绑减负”,特别是要给予青年人才更多信任、更好帮助、更有力支持,让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蔚然成风,打造人才近悦远来的“强磁场”。
坚持引培并举,以创新的引进培育机制重质量、强增量
《决定》强调,要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也强调,“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纷繁复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人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战略焦点。高校要始终立足“两个大局”,把握战略主动,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主动融入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形成的雁阵格局,既注重“质”“量”协同,又注重梯次配置,真正使各类优秀人才能够不拘一格、竞相涌现。
建设世界一流的战略人才力量。新时代人才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不断完善人才战略布局。高校要充分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和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坚持“四个面向”,着力构建国家急需的战略人才力量。要统筹谋划战略科学家选培,注重从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担当领衔者中培育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研究制定“按需支持、充分保障、一议一策”的精准化、个性化发展政策,为顶尖人才在布局未来科技产业、凝练重大科研方向、攻关关键核心技术、组建大科研团队等方面创造更好条件,打造一支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要精心培树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遴选一批基础前沿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的科技攻关人才,特别是要全方位长周期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积极探索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梯队配套、条件配套、管理配套的项目组织方式,进一步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和激励机制,激励人才凝聚大团队、构筑大平台、承接大项目、培育大成果。要着力培养卓越工程师队伍,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打破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学科化、院系制的传统组织模式,充分汇聚校企优势资源,打造学科深度交叉、校企深度融合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新高地。要加大专职科研队伍建设,深化专职科研岗聘任制度改革,畅通专职科研岗学历深造、职称评定、岗位转聘等发展通道,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的蓄水池,为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提供坚实支撑。
打造充满活力的青年人才队伍。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关系到新时代人才强国建设后继有人的问题。《决定》专门强调,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要完善分类支持机制,实施青年人才全链条培育计划,及时解决好人才在团队建设、项目申报、成果培育、空间资源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形成上下对接、各有侧重、系统有序的各层次青年人才整体培育方案,引导和支撑青年人才积极承担基础前沿、颠覆性技术创新任务,特别是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在自然科学领域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鼓励青年人才挑战科学“无人区”。要突出工程项目实践,围绕办学特色优势,大力推动青年人才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参与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将国家战略方向、产业发展需求和高校资源相对接,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创新平台,将高校自由探索、单兵作战式的科研方式转变为大兵团作战模式,引导青年人才在担当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提升创新能力,在大团队、大项目、大平台中成长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要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青年人才精准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企业技术创新,引导青年人才以企业视角凝练科技难题,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取得行业企业亟需的技术突破,促进青年人才科研成果实现高效能创新、高效率转化、高效益应用。
拓展多元开放的对外引才渠道。海外优秀人才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中的重要人才资源。高校要坚持全球视野、世界一流水平,抢抓国家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机遇,千方百计地引进那些能为我所用的顶尖人才,源源不断地为一流人才队伍注入新动能。要开辟海外引才平台链路,依托国家重大引才专项政策支持,不断探索校本化的海外人才引进计划,发挥国际学科引智基地、国际联合实验室、校际联合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集聚人才的作用,探索建立国际科学前沿人才引进特区,建立健全绿色通道引进人才快速响应机制,构建“自培+定向”的人才引进新路径,资助优秀博士、博士后海外深造,通过联合培养、择优引聘持续扩充高精尖人才储备库,打破特色急需人才引进难、融入慢等瓶颈。同时也要引导各类人才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主动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科技人才的交流合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积极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要推动各类人才协同共育,发挥好学校与地方、行业企业单位战略合作的辐射效应,通过校企特聘、联聘、专聘、返聘等多元化的形式,多种措施多种途径引聘一批行业首席专家、技术人才和卓越工程师等高端人才,探索多单位所有、所用和合用,教育、科技和产业领域两栖或多栖人才队伍的有效建设路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
坚持问题导向,以科学的激励评价机制重效益、强导向
《决定》强调,要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随着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要始终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结合工作实际,加快健全符合教育规律和科研活动规律的人才评价机制,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科技竞争优势,为构建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贡献高校智慧。
树牢实绩实效的人才评价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一个突出问题是人才评价体系不合理”。评价体系不合理首先集中体现在评价导向的“四唯”。高校要不断完善人才评价导向,切实从思想认识上提高站位、把牢方向,做到去唯增维、多元综合,切实发挥好人才评价的正向反馈作用。要完善分层分类分系列的评价机制,针对不同人才主体,以学科为单元,建立和完善岗位、职称晋升的差异化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实现基础前沿研究更加突出原创导向,社会公益性研究更加突出需求导向,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评价更加突出市场导向,特别是要完善基础研究人才长周期支持机制,构建符合基础研究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不求全责备、不论资排辈、不墨守成规,激励各类人才各尽所能、尽展其才。要完善创新团队考评制度,突出跨单位、跨学院、跨学科联合攻关团队建设,探索团队与个人考核相结合的新机制,发挥团队的协作效应和整体优势。要突出重点业绩的评价牵引,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围绕创新能力、质量、业绩、贡献等关键绩效指标,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交流合作和社会服务等多维度,探索建立菜单式多维评价标准和业绩参考清单,引导各系列教师立足岗位、创新发展、贡献价值。
畅通多元综合的分类发展通道。人才的分类发展是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改革规律,激发人才活力、强化人才自觉的重要保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既需要“全能选手”,也需要“单项冠军”。要不断深化岗位聘任改革,紧扣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总体要求,对照一流大学师资队伍标准,不断优化师资岗位设置、考核,突出“学科导向、强化岗位、级岗分离、突出业绩”,综合实施“岗位预聘制”“学院高聘制”“绿色通道直聘制”等多元灵活的人才引聘机制,促进高校人才计划项目和岗位设置有效衔接,加快形成A轨与B轨并行、准聘与长聘结合的多维度人才发展通道,为各类人才发展创造更多有利条件。要不断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树立正确分配导向,持续完善绩效分配体系,优化绩效分配结构,构建保障与激励兼顾的薪酬体系,强化奖励性绩效分类考核和激励导向,针对不同领域和层次需求的人才,制定个性化的激励方案,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鼓励科技人才跳出“舒适区”,向“无人区”迈进,逐步提高薪酬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强化闭环管理的人事权力下放。人才引育在基层,人才是否用得好,也取决于基层单位能否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开展人才工作。如何根据高校人才工作需求,向基层单位充分授权,真授、授好、授到位,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组成。要扩大用人主体办学自主权,合理有效地授予基层单位师资引聘、职称学科组评审、岗位聘任、绩效分配和人才薪酬调节等人事管理自主权,鼓励基层单位结合实际开展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先试、逐步推广,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激发用人主体和科技人才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要加大权力下放成效监督评估,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签订人才引育责任书,持续完善以学院为主体的绩效考核评价和人才工作奖励机制,更加充分发挥好KPI的导向作用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目标的引领作用,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推进人才引育工作,激发学院人才队伍建设的内生动力,确保下放的权力接得住、用得好。要推动完善基层单位人事管理机制,进一步深化校院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转变人事等管理部门职能,加强基层单位人才引聘的风险防控和监督管理,探索形成符合实际、科学合理、精准高效的人事运行体系,促进更好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有效提升基层单位人才工作效能。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人才实力。新时代新征程上,高校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使命担当、更远的战略眼光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和完善坚实的组织领导机制、创新的引进培育机制、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干实绩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形成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雁阵格局和战略支点,奋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新支撑、贡献智力新支持,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原载2024年第17期《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甄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
本文链接:http://m.llsum.com/show-12-242-0.html破除堵点痛点难点 加快建设与教育强国相适应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