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件展品勾勒无线电百年脱胎换骨蜕变历程

1887年,赫兹通过实验检测到了电磁波,有学生问他这东西有什么用,赫兹说,“没用,只是证明了麦克斯韦是对的”。然而,100多年后,人们已经无法离开对电磁波的应用了。4月1日,讲述无线电百年来脱胎换骨蜕变的“电波纪元——无线电技术早期历史展”(以下简称电波纪元展),作为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以下简称科博馆)2025年度特展,在清华大学蒙民伟楼拉开了帷幕。
与民间藏家合作
马可尼式金属末检波器,D10型矿石、电子管两用接收机,4700型电子管收音机……本次展览的128件展品中有大量国内罕见的20世纪早期的无线电收发器材。
马可尼式金属末检波器
展品大部分来自知名的无线电收藏家徐蜀。徐蜀曾任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总编辑,自幼痴迷无线电,小学时组装矿石收音机,参加少年宫无线电班,后来虽未从事相关职业,却将无线电作为毕生爱好。徐蜀的无线电技术收藏始于1969年,至今已有2000多件藏品,“我的收藏数量不多但门类齐全,本次与科博馆合作,希望让自己的爱好升华至服务社会、助力国家文化事业发展。”徐蜀说。
在展览上,以藏品为主体的《电波纪元: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无线电早期历史展图录》同步发行,这是科博馆首次出版发行展览图录。
据科博馆馆长吴国盛介绍:“科博馆致力于建立一个收藏型、研究性的博物馆,成立7年来,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与国内同行及民间藏家合作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路径。”
讲历史、讲艺术、讲人文
“今天的无线电技术与最初相比已经脱胎换骨,甚至当我说wifi和蓝牙也属于无线电技术时,很多人可能会不解。我们身边无数的电子设备都在时刻不断地收发电磁波,它像空气一样成为我们习焉不察的存在。我觉得这正是我们做这个展览的意义之一,它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一些日常,从中发现原本察觉不到的东西。”电波纪元展策展人王京说。
展览现场。 清华大学博物馆供图
电波纪元展分“抓住那束看不见的光”“听,石头在唱歌”“鸟枪换炮”“永不消逝的想象力”“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浪潮”6个单元,介绍了从电磁波的发现到发射器、接收器的改进,再到三极管的出现、超外差式收音机的诞生,以及后来无线电技术在不同应用场景下,服务于雷达、寻呼机、手机、微波炉等,再现了无线电的发展历程。
展览除了有丰富的展品外,艺术气息也颇为浓厚,在互动展区有法国艺术家Claire williams2017年设计的《流星雨-无线电回音》作品,观众可以聆听流星的回音。
每个观展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电波纪元展,作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杭敏的观展心得“很人文”。她说:“当我们凝视这些展品时,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进化史,更是人类传播权力的重构史:从马可尼公司的商业垄断到BBC的公共服务理念,从军用保密频道到民用开放频段,每一次技术突破都伴随着传播秩序的重塑。”她认为,通过展览能从多维视角理解传播与社会的关系,并激发对科技创新的深入思考。
这也印证了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在总结致辞中所言:“此次展览不仅是对无线电百年历程的致敬,更是多元力量共筑科学文化的生动实践。”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show-11-19391-0.html128件展品勾勒无线电百年脱胎换骨蜕变历程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