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缴翼飞 北京报道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的首位。当前为何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
今年两会期间,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
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 受访者供图
余晓晖表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部署,更是一项长期培育新动能的任务。我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我国未来不断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努力方向。未来需要用好新型生产工具、培育新型劳动对象、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塑造新型生产关系,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以新质生产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21世纪》:新质生产力备受关注。我国高度重视、反复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哪些重要考量,你如何看待?
余晓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塑造发展新动能的客观要求,是打造发展新优势的必然选择。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主导的,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生产力。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新质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经过量的不断积累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质变的必然结果。
从实践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必由之路。我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我国未来不断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努力方向。新质生产力将会推动技术、资金、人才、数据等生产要素重新组合、持续优化、不断提升配置效率。
《21世纪》:近年来,我国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取得哪些成果?存在哪些优势?
余晓晖:从技术层面看,新质生产力持续追赶,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前沿技术加快研发布局与应用探索。比如,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发性能指标不断提升,量子纠错实验验证取得突破,应用探索广泛开展;数字技术开源共享生态逐步建立;中国开源云联盟先后发布系列许可协议,我国云原生开源项目数量破百,主要国际社区项目中超过20%的开源项目来自中国,贡献度跃居世界第二。
从产业层面看,传统产业稳步转型,制造业重点领域数字化水平提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62.2%和79.6%;服务业数字化、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取得新进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3%,提质增效显著。人工智能在电子信息、汽车、钢铁等行业的研发、生产、管理全环节广泛应用,形成上百种应用模式,有效提高了生产率。
与此同时,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十分强劲。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总数突破200万家,新材料、机器人等一批新兴行业快速成长,“新三样”产品增势迅猛。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了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31.6%。未来产业加快布局。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新型显示、脑机接口、5G-A网络设备、超大规模新型智算中心、第三代互联网等创新标志性产品打造加速。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我国先进储能材料、光伏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等百余种材料产量居世界首位,高端电容器等产业链断点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重大装备、重要基础零部件、新材料等关键领域产业链建设走深走实。
从要素层面看,新质生产力量质齐升,数据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要素禀赋结构优化。我国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加速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劳动力全球占比由2010年的24.7%降至2022年的22.8%,资本要素全球占比由2010年的20.8%升至2022年的27.8%。生产要素质量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2010至2022年,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7年上升到14年。资本丰裕度明显改善,资本形成总额由19.2万亿元上升至52.4万亿元。技术研发投入和产出快速增长,数字技术对工业效率赋能在2017至2022年提升了1.14倍。数据要素贡献显现,数据要素提升企业在要素使用、资源配置和创新决策等方面的能力,实现降本增效和价值倍增,形成数据驱动创新发展新模式,数据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开始显现。
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依然较大
《21世纪》: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在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的首位,目前我国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着怎样的发展形势?
余晓晖:从国际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赢得大国博弈战略主动的关键竞争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提升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加速大国崛起进程。纵观全球历史发展进程,哪个国家牢牢掌握了先进生产力,哪个国家的经济就将在未来发展中占得先机。
从国内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当前,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但制约因素还大量存在。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以5G为例,作为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5G“一业带百业”和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不断彰显。截至2023年底,我国5G基站总数达337.7万个,5G应用融入71个国民经济大类,“5G+工业互联网”项目数超过1万个。据中国信通院测算,2023年5G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1.86万亿元。
总的来看,新形势、新背景下,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核心标志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持续提升。但也要看到,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仍不高,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依然较大。
《21世纪》:在你看来,要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有什么具体的发力点?
余晓晖:一是用好新型生产工具。技术层面加强基础性、前瞻性技术研究,适度超前部署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项目,加快补齐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先进工艺等短板。产业层面着力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大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6G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
二是培育新型劳动对象。建立工业数据流通规则,强化工业数据交易流通、开放共享、安全认证、数据资产登记等制度规范的研究制定。推进数据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数据格式、接口、存储等软硬件通用标准,数据登记、数据交易、数据共享等环节通用规范,深化企业数据管理国家标准(DCMM)贯标。加快培育数据标注、清洗、聚合等大数据产业,开展大数据产业发展示范,推进大数据产业链现代化。
三是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优化鼓励原创、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环境,面向新质生产力重点领域,遴选支持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探索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持续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支持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四是塑造新型生产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畅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打通从技术创新到产业转化的堵点卡点,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21世纪》:今年的提案建议“加快推进算力互联互通,构建算力服务统一大市场”,这也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密切相关,你在其中有何具体考量?
余晓晖:算力是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是智能时代全球性的紧缺战略资源。我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算力总规模居世界第二,但标准化普惠化算力服务统一大市场尚未形成,存在算力供给紧张而同时部分算力未能有效利用的矛盾,算力新质生产力作用未充分释放,存在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比如,如何将算力并网调度的局域化探索扩展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发挥算力效能,我国产业各方积极探索算力互联,地方发布了10余个算力调度平台,一些企业也开展了算力并网探索,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促进了算力有效利用。但由于主体及利益多元化和区域分割,且缺乏统一算力资源感知、任务数据流动、应用架构适配等关键互联规则和标准,总体还是“算力局域网”分别发展的局面,未能形成全国全域的统一算力服务大市场。
对此,我也在提案中建议,接下来应当发挥全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互联网发展成功经验,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牵头,会同国家相关部门,以算力先互联、再成网、构建大市场为主线,基于统一标识符实现多样性算力互联感知,通过弹性网络能力和标准化架构接口实现业务和数据流动互通,进而打造形成智能感知、高速弹性、安全绿色、先进普惠的算力互联网,构建全国统一算力服务大市场。
本文链接:http://m.llsum.com/show-1-6728-0.html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信通院院长余晓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打造发展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